Skip to main content

一篇杂记,闲扯设计。

吸尘器坏了

有一天,我看到工作室的日常保洁阿姨A在用吸尘器吸地面,吸的非常认真自然,毫无违和感。然而,上一周“58到家”的深度保洁阿姨B对我说,你们都吸尘器坏了,还当面给我演示了一下,确实没有吸力。这让我再次注意到保洁阿姨A认真吸地的动作,专业,老道覆盖边边角角,但就是几乎吸不上任何地面碎物。能够抛离个人价值感,而独立完成任务的状态,应该要属于职场人士最高阶的心法了吧。

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学上的对比实验,两组人一组的成品装箱打包,另一组人的直接丢入垃圾桶,逐渐第二组越来越丧失工作的斗志,虽然从过程上,两组人没有任何的区别,而自己的工作产出理论上对自己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驱动力,就是价值感啊,毕竟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每天给学生上课,一方面工作支撑了我们的生活,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而另一方面,看到朋友圈里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以及一波又一波地晒offer,这种开心虽然不能对自己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是这样的价值感让我们觉得有意义。

设计的代入感

一下子展开了,这让我联想到设计。

诚然,固有的工业设计领域大都是静态的产品,诸如博朗(一定程度上)奠定现代设计,亦如索尼(一步步)走上大法神坛,靠的大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产品,是可以拿在手上放在家里的器物。

然而,时过境迁,产品遇到瓶颈,逐渐逐渐找到的出路就是基于服务和体验的用户感受。对比起实实在在的各项产品设计 spec,体验这件事情是非标准不可量化的。于是,当我们看设计心理学,看服务设计,看用户体验设计等各种著作或文章的时候,我们总会在阅读之时感叹言之有理,却在合上书之后品位一切皆玄学。

如同我们无法量化好友在失去爱情时悲痛的程度,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这时候不如陪TA喝瓶啤酒。虽然,非标准化的设计诉求很难精确名状,但大的思维框架之下,我们依然可以有前进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 Empathy,所谓 Empathy,就是那瓶啤酒。

设计相信,现在的用户除了希望通过产品解决基本诉求之外,更优的产品还需要解决情感上的诉求,如果我们用网易云音乐,看到的评论区都是自己的过往。这样的代入感就是活生生的 Empathy.

量化/不可量化的 Spec

于是,具体到一个个产品之上,犹如吸尘器的吸力、尘桶大小、电线长度等可以被标准定义的 Spec 是目前设计的第一层面;而犹如看到地面杂物灰尘被吸入吸尘器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则是设计的第二层面。

服务/体验设计 与 传统工业设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在满足基本功能层面 spec 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去关注不可量化层面的 spec, 这样的关注点外化出来,就是诸如 Journey Map, Blueprint Map, Scenario, Touchpoint Map 等各种以动态形式捕捉和关注用户不可量化角度 spec 的方法与模型。

能够真正将自己的关注点实现一些转变,才是关注用户体验的开始,至于各种各样的分析过程与模型,仅仅是具体的执行而已。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马克笔设计留学,更多院校信息以及作品集攻略都在这里哦!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