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马上618了,不知道你们要不要再次剁个手?剁手的时候是不是京东淘宝网页或App看看就完了?有多久,你在买产品之前没有经历过先看实物再购买了呢?

今天,我们聊一个话题:产品的外观,是效果图重要还是实物重要?

效果图越来越酷炫了

红米K20 Pro 网页截图 https://www.mi.com/redmik20pro/

很久之前就看到过红米K20 Pro 的宣传图,虽然我应该不会买这个手机,但是出于对于这个手机的好奇,在之前周末去商场的时候,我还是去小米之家看了看实体机器。说实在的,确实有诸如这个背后这样神奇的CMF处理,但是,跟图片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宣传图作假了吗,没有,因为存在这样一行字,几乎看不清:


红米K20 Pro 网页截图 https://www.mi.com/redmik20pro/

“最终以实物为准”,嗯,像极了红烧牛肉面的路数。

我不是说小米(红米)这样做不对,宣传图在CMF的角度确实存在这样的弹性空间。毕竟,诸如外观效果这样的内容,都是不可量化的,我们很难像简单粗暴看到“重量???g”亦或是“n核心2n线程”这样简单粗暴不存歧义的方式来表达外观。

所以,在我的观察中,所谓的互联网品牌产品的CMF,大部分都做在了效果图上。毕竟,我们购买这些互联网品牌产品的时候,并不需要真的去看看这些产品。

了解我的小伙伴也许知道我在哔哩哔哩有个频道专门来说 KeyShot 渲染,同时交流群里也有大量的美工小伙伴,明显感觉到2018-2019 这一年越来越流行一种“失真风格”,如下图:


淘宝网 无线 耳机搜索结果截图

看到了么,这种红蓝交叠、夜店风酷炫对比度的效果图,就是我前面说的“失真风格”。我敢肯定的是,没有哪个人买了这样的产品后,追踪这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也不会看到宣传图上这般酷炫的效果。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不可量化的层面,弹性空间被放大到不敢相信的程度。

用户不那么在乎了

我们必须承认,肉眼所感知的程度是大部分屏幕所不能企及的,所以,当我们实际去拿到产品,肉眼看到一个产品的时候,是任何屏幕都不能够体现出的,无论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

我相信,当我们拿到一个新的手机、新的键盘或耳机,我们几乎不会用产品回头对比效果图。我们已经默认所有的效果图都会一定程度“注水”,我们已经接受效果图的绚丽终究敌不过一句“以实物为准”。

“亲自去看看” 变成了一件很奢侈很意外的事情。


一排蔚来ES6,拍摄 Natt

端午假期,我预约了蔚来的体验活动,亲自跑到亦庄去看蔚来ES6的实车,并非真的要买,只是单纯感兴趣,想亲自看看。效果图上,所有的车的漆水、做工几乎都是接近完美的状态,只有亲自看看才能感受到产品真正的视觉效果。虽然我这里放了一张现场图片,但是透过这张图所看到的和当时我在现场所看到的,完全不同。

更不谈当我靠近每个色彩的车,去仔细对比各个不同颜色车漆的金属色泽与表面封装(coating)所创造出的高级感。

设计的优先级变了


PDS举例,图片出处 https://slideplayer.com/slide/4316288/

我一直是 Dr. Karl T Ulrich 的忠实粉丝,并非他是著名设计师,而是他的著作深深影响了我的设计观,并且我也在尝试以此影响我学生的设计观。他的设计方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做PDS(product design specifications),即产品设计规格,这里需要清晰写明产品设计的大致目标与所有约束,同时,在我的理解当中,更重要的是,用户需要的重要性(即权重)。

在以往的产品设计当中,也许造型与CMF虽然不若功能那般重要,但依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但似乎在现在的设计语境当中,我们必须要弱化一定的CMF而把让出的设计空间交给其他的方向。毕竟,上一小节我们已经说了,大部分用户在购买产品之前已经不会再去摸到实体产品了,而是看效果图而已。

而,效果图,是非常低成本的一件事。

为屏幕展示而设计

这就是一个自我矛盾:我们,作为消费者,看宣传图做决策买东西,买到东西后明明和图片不一致,却不在乎了。

所以,可以说现在大量的产品都是在“为屏幕展示而设计”了,或为屏幕展示而优化设计。毕竟一句“以实物为准”就足够拉回所有不可量化的弹性空间中的信息传递偏差,不是吗?

很难说,这种趋势是好还是坏。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