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每当毕业季,同学们都会对毕业后的出路而感到困惑,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在保研还是留学?读研还是留学?甚至有已经在国内院校读研的纠结是否要中止而去留学的小伙伴们。在面对这么复杂的选项时,大家往往都陷入到无限的思考中,这期我们采访到的廖学长也曾遇到过这样的烦恼,来看看他是如何选择的吧!

读研与留学,纠结又遗憾

Q:可以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的申请背景与情况吗?
L:我本科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产品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双非院校)。19年申请季时投递了四所院校:米兰理工大学、阿尔托大学、拉夫堡大学以及考文垂大学,最终收得三个offer:考文垂大学的Automotive and Transport Design、拉夫堡大学的Integrated Industrial Design以及米兰理工大学的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由于未及时获得语言成绩,阿尔托大学则给予了拒信。

Q:在申请学校的时候有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L:申请初期,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学习成本和时长;与本科专业衔接度;申请专业在行业内的排名和认可度;校企结合。

所以在院校选择的时候就会拓展为:
1.费用相对低/两年制
2.专业选择(非艺术类设计-工业/服务)
3.专业排名>院校排名(可接触更好的行内资源)
4.校企合作机会多(a.实习提升综合实力,对接就业 b.项目补助一定程度弥补高费用支出)。

最初我主要想申请的是美国设计类院校(例:辛辛那提大学、伊利诺伊理工类大学等),尽管美国的留学费用高,但由于美国院校的校企结合非常紧密,奖学金和项目补助都能很大程度弥补这一缺点。但最终因为美国提交时间较严苛,加上自己的语言成绩未能达标,错过了申请。在Darren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我将目标转向了欧洲院校,并优先提交了以上四所学校的申请,后面由于国内研究生的课程繁琐,加上忙着刷语言,确实没心思调整作品集去投递别的学校了,回想起来的确是较大的遗憾。

Q:你本科毕业保研读了一年后再申请院校,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吗?
L:其实在18年9月我就报名了马克笔留学的课程(一对一),接着10月拿到了学校的保研名额,在两者之间我斟酌、焦虑了很久,认清到自己没有思维严谨的设计作品、较好的实习经历、高的语言成绩后,我保守选择了保研,也因此将申请往后推迟了一年。

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我进入到企业里实习,跟着团队做项目,顺带完成了毕业设计顺利毕业。之后我马上报名了马克笔的暑期班,进入了紧张的作品集制作,一边投递国外学校,一边进入研究生院校学习。回想这段时间自己是非常被动的,如何分配比重、如何跟导师沟通说明情况,学校的课程与作品集之间的冲突,语言成绩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拖延症和选择困难症的我来说的确头疼。真心希望和建议有相同情况的小伙伴,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选择一条走下去就好。

实习让我接触到不一样的设计内容

Q:本科毕业后又到小米实习一年,在实习这一年对你有什么帮助吗?
L:毕业后,我希望利用一些时间去了解完整的商业设计流程,同时思考下自己未来的学习计划。我有幸在小米智能硬件部担任工业设计实习生一职,主要做的是工业设计方向:配合团队进行新产品开发,包括设计方案讨论、产品建模、效果图制作。同时与其他部门进行对接,做好项目的打样,问题反馈与跟进,将概念转化为落地产品。涉及到的项目则比较杂:小米Playbox、小米线下商店路由器展柜设计、产品说明书设计等。

总的来说,小米的实习氛围轻松活跃,可发挥空间大。每周部门内的人都会进行设计分享,从中我了解到不同设计岗位所做的内容,学到了很多交叉类的知识。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基本都是跨专业来的,有从表演系转为视觉设计的,导演系转为产品经理的,也有从摄影转为交互的。

要说实习期我学到最多的,并不是如何把设计做的更好看,而是学会去考虑材料应用、产品工艺等问题;以及如何把控成本,用最低的价格做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同时如何把握项目节点,高效地与各部门交流和对接;在商业目标、经济成本和沟通成本的缝隙中,以实现自我设计价值的同时为公司带来最大的利润。


(2019.8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小米展区新品发布)

比赛让我享受整个团队的奋斗过程

Q:曾经你有参加Formula-E挑战赛的经历,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L:Formula E是由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于2006年创办,源自该学院工业设计研究生课程,包括战略、产品开发、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制造、品牌、沟通,以及活动策划等。它是一项综合设计竞赛,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皮筋为动力,简称 “FE” 。因此,参加大赛的车辆必须按比赛规则进行设计和制作。长约5米的橡皮筋作为唯一驱动力。

我曾作为Initial D团队的队长,于2017年带队参加了由ACCD举办的弹力方程式赛车国际设计锦标赛。经历了从前期团队头脑风暴、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到后期的模型制作、测试迭代等过程,涵盖了材料、工艺、机械、商业、品牌多方面的知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产出了实体产品弹力车、公益片、团队品牌、团队宣传片等四个部分并获得了最佳公益奖、最佳团队品牌奖。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既短暂但又充满激情,一个团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过程,让我非常的享受。无论在设计思维、还是项目推进、团队协作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Q:在申请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有没有比较难忘的事情吗?
L:难忘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一起去旅游,虽然是在制作作品集的时候但毕业前和车队队友约定好去日本旅游,大家也即将分开走上各自的道路,这算是四年同甘共苦过来的最后一站吧,也经过这次旅行,让我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在日本旅游时的点点滴滴)

Q:能说一说作品集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项目吗?
L:要说最喜欢的项目,应该是在马克笔做的服务设计项目,这也是我首次接触也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回看此项目还是有许多不足的)。解决的是校内新生课程工具的选择和毕业生工具处理的问题,新生可通过平台快速选择课程所需要的工具,线上租用后即可在附近的工具柜领取使用,解决了了购买费用的支出、工具储存等问题。

对于毕业生来说,解决了工具废置和处理问题,并能获得了一定经济回报。具体来说这个设计的产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hardware,而是搭建的一套完整的服务,所以用户接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整套流程中的多个touchpoints,每个touchpoints对应的是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在这个项目中,最终产出的媒介形式并不是重点,我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以达到整个服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从而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完善自己,拒绝被动

Q:在马克笔的暑期班的学习体验怎么样?
L:可以说体验是非常棒的了,暑期班中我认识了一群有趣的朋友,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做项目,互相吐槽和增重训练(归功于无限量的零食、饮料、定期的聚餐)。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马克笔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指导,并讲解清楚每一个设计方法和概念,同时他们从不会强加于人任何观念,而是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问题,自己去解决。如果不会或走偏了他们才会告诉到底什么步骤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去调整。我很享受这段宝贵的学习时光,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如何去调整。因为我从小属于三千问那种小孩,一有问题就会问个不停,所以一直很感谢老师们耐心地解答我在作品集中产生的疑问,并理性逻辑地讲清每一条原理。

Q:有什么建议送给我们的学弟学妹吗?
L:第一点就是提前准备语言成绩(越高越好),不然会错失很多选择的机会,陷自己于被动的境地。第二,不用太随大流,认清自己,完善自己,在申请时给学校呈现一个全面、真实的自己就好,这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但切忌固步自封。也需要仰望星空,但不能好高骛远。第三,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是片面的,所以无论是作品集制作还是院校选择过程中需要多听取专业老师的建议,从中筛选出更全面有效的信息,结合自身现状来不断调整。

最后,祝大家都能成为勇往直前的逐梦少年,一直坚持下去,斩获自己梦想的offer!

感谢廖同学接受我们的采访,虽然在追梦的道路上廖同学有过迷茫、纠结但他在自己的努力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希望廖同学的留学之路能够顺顺利利,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也可以勇往直前,勇敢追梦!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