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作为香港乃至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交互设计专业一直让很多同学心生向往,但是众所周知港理工的交互设计专业对于申请者是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很多本身非常优秀但是缺少全职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往往会连面试的机会都拿不到,但是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的这位学姐在申请时作为一名在读学生却跨过了这一道天堑,她是有何独特之处拿到了港理工的offer呢?来一起听听她的申请经历吧。

01 关于自己

交换学习的经历丰富了我的设计模式

Q: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你的申请情况吗?
H:我是工科背景,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学院,专业是工业设计。目前拿到的offer有米兰理工大学交互设计,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阿尔托大学人机交互(全奖),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人机交互,伦敦大学学院(UCL)无障碍设计与创新,伯明翰大学人机交互等。


Q:在申请时是如何选择学校?有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H:在前期我主要会参考院校排名、国内知名度等因素,把自己有兴趣的学校列出来做一个筛选。等拿到学校OFFER之后开始关注院校的课程设置、实践机会、生活环境、回国就业率及与我未来理想的职业匹配度这些相关问题,其中回国就业率和职业匹配度这两条尤为重要。

Q:本科期间你曾经到台湾和香港交换学习,这些经历对你有哪些帮助呢?
H:交换学习的经历对我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在交换时我接触到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方法和理念等。比如在台湾时,一些设计创新课的老师会经常在周末举办一些workshop,准备好零食、便当、彩贴、彩笔、讲义等等,邀请学生来参加。大家会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进行头脑风暴、梳理用户需求、市场现状,彩贴载着灵感遍地飞,在此期间还会有其他行业的学者或一些创业人士来与学生一起合作,从中寻找和收集新的想法,学生能也会在交流中聆听他们的从业经验和对当前趋势的看法。这种模式让我在设计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并帮助我确定了以后的职业方向。

在香港,有一门课是设计背景和社会学背景的学生一起上的,50%的课程都是在户外进行,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去到香港的深水埗,感受贫民窟的生活,用设计的角度发现、记录、分享。这也让我明白了那些能够深入解决问题的设计一定是来源于这样切合实际、扎根到底的深入调研的。

另外交换学习期间也是开拓了眼界,我在台湾的时候看了很多展,去了很多美丽的地方,了解了很多平时不会了解到的生活,这些都会对我的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就拿我作品集里的其中一个关于茶山的服务设计项目来说,灵感来源于我去到台北郊区一个叫猫空的茶山区,邂逅了淳朴的茶农、清新的山风和独特的茶艺。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的设计所针对的问题可能就会变得有些平淡无奇。

02 关于申请

能争取就不要放弃

Q:你在选择人机交互和UI/UX方向时有些犹豫,可以谈谈你的经历和想法吗?
H:我一开始是因为设计心理学喜欢上了UX设计,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我非常享受通过观察,访谈,可用性测试这些定性的方法去研究我设计中所针对的目标用户,当我发现通过调整我自己调研的提问方式和设计的表现渠道可以改变用户的答案、偏好和行为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有趣。

但是我逐渐也发现了定性方法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人都是十分不同的个体,你对他们越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独特性就越明显,相应的泛化能力就会降低。但设计和艺术不同,不单单是情绪的表达,个性的释放,它需要更多的理性和逻辑,去精准地定义和量化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我在实习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定性方法的局限性,很多时候用数据说话会更加有效率且不被质疑。人机交互相比交互设计来说,会包含更多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我看了阿尔托大学的人机交互课表,有很多类似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之类的课。虽然有点担心难度,但现处在这样一个AI极速发展的时代,我感觉想要走得更有底气,这些迟早得学,与其每天焦虑,不如趁年轻赶紧埋头苦学,为未来多排除些障碍,我不希望最后是技术的限制阻断我实现设计的热情。

Q:零工作经验获得港理工交互设计的offer,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势呢?
H: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就是脸皮厚。在香港理工大学交换的时候是交换到工业系统工程系,而设计学院的课是不允许旁听的,课也是非常满很难选,所以我刚开学的时候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选课,抱着侥幸的心理硬着头皮去旁听,最后只选到了一门能上的,旁听的课也只有一门课的那位老师每节课都不点名,没有发现我是旁听生,其余的全都因为各种理由被赶出来了。

因为这两门课程来之不易,我就很努力地学习这两门课,与老师互动很多。最后我拿到了选的那门课的老师A的推荐信,并且自愿去参加了旁听课老师B的可用性实验。后来的结果是,A老师居然是设计学院的院长,B老师刚好是我研究生申请的面试官之一。

其实交换的时候香港那边的局势不是很稳定,我当时差点放弃,但Darren老师鼓励我把握住机会,因为我没有工作经历(其实连实习经历也没有)想要申到港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次交换的机会来争取。现在仔细想想自己是十分庆幸当初做了正确的选择,如果当初没有冒着风险离境、追着老师选课、厚着脸皮旁听、顶着太阳去实验室当被试,可能连侥幸的机会也没有。所以经验就是能争取就不要放弃。

03 关于作品集

迎难而上才发现没有什么不可能

Q: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你是怎样克服它们呢?
H:就我记得申请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时候,学校今年突然改要求必须A4排版还不能超出30页,可是我作品集A4对版横版那么大的页排版就已经34页了,我必须舍弃一些项目并重新排版和压缩。当时负责排版指导的安老师告诉我了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是抵触的。一是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完成,二是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做完了作品集,居然还要花至少一个星期来修改排版。每天都在较劲中修改着,但规定就是规定,该面对的迟早都要面对。最后我把所有的字号和页边距调小,图片重组,文字删减,把版面硬是压缩到一半给老师发过去了后,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是真的不可能或没办法的,只要你没有别的选择。

Q:能说一说在作品集当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项目吗?
H:我最喜欢的是TOUCHWAY这个项目,TOUCHWAY是一个可以实现触感导航的可穿戴装置,通过一个小钢球在与手臂接触范围内的360°旋转来让用户感知接下来要前进的方向。我之所以想要设计触感导航,是因为自己经常在外出时要边看导航边骑车或跑步,觉得很不方便,而现有的听觉导航需要戴耳机,影响对危险的判断,在复杂的路况中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想要通过触觉去实现引导。这个项目的重点是装置的机械原理的设计和动力的实现。我通过改变三个齿轮的转速给小球施加不同大小的力,通过改变分力的大小来决定合力的方向,让小球实现360°的旋转。动力和程序都靠Arduino实现了出来。

04 关于建议

学校要提早,排版要审美,作品要逻辑

Q:为什么选择马克笔呢?能分享一下在马克笔的学习体验吗?
H:马克笔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踏实,并且是一个很精致的工作室,实而不华。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老师们很负责。我之前是通过关注马克笔的公众号(马克笔设计留学)了解到这个工作室的,公众号里推的文章都是实用的干货,大到设计趋势小到设计工具,表述内容通常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建议学设计的小伙伴们长期关注。

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马克笔的老师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帮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设计思维。申请的过程中,Darren老师的耐心就是我申请路上的重要保障,因为本选择恐惧症曾在Tu/e,UCL之间疯狂纠结,最后选择了阿尔托,反复无常的决定给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但老师依然很耐心地回答我的所有问题。

Q:对于未来你自己有什么计划吗?关于留学方面有什么建议给之学弟学妹们吗?
H:我现阶段还没有明确的计划,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可能会读博,就业的话希望自己可以从事用户研究相关的工作,因为能够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纵向和横向地去挖掘用户需求,提升产品的体验。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有三点:第一,早做打算,早点确定申请学校,仔细看课程体系再有针对性地准备作品集;第二,如果想申请皇家艺术学院以及伦敦艺术学院这种艺术院校,一定注重项目的创新性,注重排版艺术感,重视排版也是体现你设计审美能力的要素,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制作作品集封面时觉得平面设计不重要就做的很普通;第三,如果想申米兰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这些理工院校的话,要多注重作品的逻辑性,把思路和细节都呈现得清楚些,不要偷懒觉得老师不会看,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非常感谢何同学接受我们的采访,也预祝何同学在未来的设计之路越来越好。希望看完这篇采访的同学们在申请路上也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遇到困难不退缩,都能收到dream school的录取offer。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